【济源日报】济源农村公路四十年巨变:大发展 大跨越 大焕颜

时间:2019-01-07 | 热度: | 来源:

  四十年栉风沐雨,四十年披荆斩棘。从1978年至2018年,济源农村公路从单一、泥泞、窄小的主干道向密集、平坦、美丽的枝干延伸,纵横交错在玉川大地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绘就出一幅四通八达的交通图景。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回望济源40年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的历程。这是一代代公路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经起步、跋涉、发展、创新等无数次洗礼和锤炼,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谱写的济源农村公路发展史上辉煌壮丽的诗篇。

  “四次跨越”实现农村公路蝶变 

  改革开放初期,济源是“一条街、俩岗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这是为农村公路建设奋斗一辈子的交通人,对那个年代农村道路的深刻记忆,也是40年前我市山区和平原农村道路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以来,济源将全区域内的城乡道路统筹规划,将“大办交通,办大交通”的主战场向农村转移。到1997年,全市农村公路通车里程500多公里,实现沥青路面里程100公里,完成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平原区村村通油路的农村公路建设第一次大跨越,在全省率先实现市、乡、村城乡公路一体化大贯通。

  2002年至2007年,围绕“城乡通畅、乡村通达”的建设目标,我市累计投入农村公路交通建设资金4.2亿元,改建县道升级二级公路80多公里,修建行政村水泥路、沥青路800多公里,全市通车总里程1300多公里,完成了在全省率先实现乡乡通二级公路、村村通硬化路的第二次大跨越。

  2008年至2009年,按照“县乡公路通畅、乡村公路便捷、村组道路通达”的目标,我市又掀起以组组通硬化路为主的第三次农村公路建设高潮。我市累计投入资金1.7亿元,硬化农村公路1500公里,通车总里程2800公里,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现了组组通硬化路的目标,完成了农村公路建设的第三次跨越。

  2010年至今,我市先后实施了“十百千”创建工程、“三年行动计划”乡村通畅工程、文明示范路及安保工程、农村公路“管养年”、“四好农村路”建设等多项工作,坚持大规划引领、高标准建设、快速度推进、新机制管养、一体化运营,农村公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农村交通面貌明显改善,农村公路实现了第四次跨越。

  历经“四次跨越”,如今,我市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075公里(占全市通车总里程的84.2%),其中县道267公里,乡道678公里,村道983公里,组道1147公里。

  历史的年轮印证着我市农村公路的“四次跨越”和蝶变:“农村公路建设让想要外出的人不再担心远方很远,想要回家的人不再担心路不好走。”其实,路不远,家很近。

  “三项服务”塑造“畅安舒美”形象 

  修好路、养好路、管好路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公路建设的亮点。市农村公路管理处处长胡太平说:“我们始终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为标准,从专注规模建设到注重安全、服务,从“建好”农村路到“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路,从抓基础到抓根本,不断提升农村公路品质,使农村公路真正成为济源人民的致富路、幸福路,农业农村发展的振兴之路。

  2008年以来,我市持续组织实施了以“消除隐患、珍视生命”为主题的农村公路安保工程,贯彻“安全至上、以人为本”的理念,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环保节约、灵活多样”的农村公路安保创新之路。在山区村组道路填方超过3米及通视不良路段,设置木桩示警柱代替传统的预制混凝土柱;在路肩宽度允许的高填方路段,采用废弃的化工塑料桶装土作为防撞桶并种上花草……在施工期间,我市采取安全保障措施,降低安保设施的建设和养护成本,保证项目实施效果。据统计,我市累计投入资金16360万元,创建安保工程路段1800公里。

  2010年以来,按照“安全至上、服务为本”的原则,我市以打造“畅安舒美”的农村公路形象为目标,逐年打造一批市级、省级文明示范路。对边沟、桥涵、防护标志等公路设施统筹安排与完善提升,实施创建路段全方位养护,管理养护工作年年上台阶、步步升水平。目前,我市累计实施省级文明示范路创建与提升108公里,全市农村公路路况优良率由2008年前的72%上升到95%,农村公路的舒适感不断增强。

  2013年以来,我市不断加大“四新”成果应用,提升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能力。2013年,推广应用路面、基层冷再生和路面加筋网技术;2014年,在全市率先采用加筋格宾挡土墙替代传统片石混凝土支挡结构,节约成本;2017年,采用沥青碎石同步封层工艺,延长道路使用年限……低碳农村公路交通成为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的又一大亮点。

  2015年以来,我市立足“发展全域旅游、建设美丽乡村”战略目标,以推进乡村交通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融合,与旅游发展、农村产业融合为发展主线,加强低碳交通和智慧交通建设,全力实施精准脱贫农村公路项目建设和完善贫困村交通基础设施,农村公路改革按下“快捷键”,农村公路工作成果为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如今,济源农村公路以城乡道路为骨架、乡村公路为依托、通村公路为脉络的公路网络迅速贯通全市。“美好乡村路+旅游、+物联、+特色产业”等一大批富有地域特色的创新举措落地开花,一条条大道犹如一条条经济发展的强劲动脉,催生着“廊道经济”的大跨步提升。

  “三个作用”增加老百姓获得感 

  “现在的农村道路越修越好、越修越美,咱老百姓出行方便了,农副产品卖出去了,口袋也鼓了。”越来越多的人发出像梨林镇南官庄村商雪琴一样的感慨。的确,农村公路的建设不仅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更让老百姓有了获得感、幸福感。

  改革开放40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农村公路发展高度重视,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将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资金纳入市、镇财政预算,适度超前规划项目建设,保证农村公路发展有后劲、可持续。针对我市山区贫困村多、道路修建年份较早、当年建设标准低的实际,不断加大建设力度,全面助力脱贫攻坚。

  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市累计投入资金12.44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370公里、桥梁3008延米。其中,贫困村道路投资9254.2万元,新改建贫困村道路114公里、桥梁1200延米,安装钢护栏200公里,有效解决了7个镇32个贫困村2900余人的出行难题。农村公路的快速建设,已成为引领城乡一体、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有力助推器,增强了农村公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引领作用。

  不仅如此,从村村通公路到村村通客车,历经数年的努力、探索与革新,我市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客运网络。全市452个行政村全部通客车,运营城乡客运线路37条,拥有车辆128台,运营站点(含招呼站)280余个。人民群众对出行条件改善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全市农村公路骨干路网贯通南北,挑起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大梁;旅游专线公路直通景区,铺平长远发展之路;乡村公路四通八达,拉近城乡距离;通村公路进村入户,便民惠民,农村路网越织越密……

  40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农村公路建设者始终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为标准,内强素质与实力,外树形象与品牌,在全省树立了一个个模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农村公路发展即将开启新的征程,农村公路的建设者们将再接再厉,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继往开来、薪火相传,为建设济源特色农村公路书写新的精彩华章。


版权所有@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交通运输局 | 网站标识码:4190010045
电话:0391-6633301 | 邮编:459000 | 信箱:jyjtysj@126.com    举报投诉

豫公网安备41900102410917号

备案号:豫ICP备2022021902号-1 | 技术支持:九华云(0391-6629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