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交通改革开放40周年资料

时间:2019-01-11 | 热度: | 来源:

  

    改革开放40年来,济源交通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打造“人民满意交通”为目标,逢山开路、遇河架桥,使济源逐步从U字型地理死角嬗变为一个四通八达的通途之城、枢纽之城。先后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镇镇通”高速“组组通”硬化路,全力助力脱贫攻坚、全域旅游、新农村建设。截至2017年底,全市公路里程达到3620公里。基本形成了集公、铁、水与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高速公路形成“井”字高速网 

  2003年以来,我市在高速公路建设上持续发力不仅实现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也实现了愚公儿女“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千古夙愿。截至目前,济源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136亿元,已通车里程达100公里,在建37.2公里。率先在河南省实现了镇镇通高速,使境内可在十到二十分钟内上高速,使我市融入了全省一个半小时经济圈。这将极大地缩短了济源与外界的时空距离,为推动济源快速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由于我市地处太行王屋山区,地形条件恶劣,高速公路基本走势为桥桥相连,隧隧相连,桥隧相接,其中大中桥170余座,隧道39,成为高速公路建设的教科书。 

  目前,济阳、济源至洛阳西高速公路正在昼夜不停地加紧施工南太行高速公路一期项目年底前可开工建设。济阳高速公路、济源至洛阳西高速公路南太行高速公路建成后,将和已通车的济洛、济焦、济晋、济邵高速公路一起,在我市形成能力充分、衔接顺畅的“井字型高速公路网,同时形成绕城高速公路网 

  干线公路成为全省品牌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3年以来,我市交通部门以超前的意识发展公路,用改革的精神建设公路,先后新建、改建公路建设工程40余项,使干线公路总里程由原来的78公里增加到445公里,由原来的三级、四级公路全部升级改造为二级以上公路,实现零的突破,使市域内有了一级公路。目前,济源国省干线公路已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以干线公路为骨架,以地方道路为脉络,向外辐射、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截止目前,已通车国省干线公路总里程达445公里,其中:一级公路里程93公里,二级公路里程248.8公里,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里程占比76.8%,平原区每个镇均有3到4条国省道经过,山区每个镇均有2条国省道通过,连续多年蝉联全省“好路杯”竞赛金杯,对推动我市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农村公路实现五次跨越 

  1995年前,16个乡镇521个行政村,只有国道、省道沿线的4个乡镇和45个行政村通油路,其余476个行政村尚有86个行政村不通公路。改革开放以来,济源市将全区域内的城乡道路统筹规划,将“大办交通,办大交通”的主战场向农村公路转移。先后按照“乡乡通油路、“平原区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组组通硬化路”、“四好农村路”等发展目标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农村公路建设高潮。并先后荣获了全国农村安保示范市、河南省农村公路示范市等荣誉称号,在全省率先实现市、乡、村城乡公路一体化大贯通。 

  截止目前,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075公里(占全市通车总里程的84.2%),其中县道267公里,乡道678公里,村道983公里,组道1147公里。基本实现了市区至镇(产业集聚区)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连接、镇至镇三级公路通畅、镇至行政村等级公路通达、行政村至居民组硬化路沟通的农村公路网,乡村交通的通畅度、安全度显著提升,山区农民出行由改革开放前的“出门就爬山,运输靠扁担”的艰难转变为“出门上公路,抬脚上公交”的便捷、快速、安全。 

  低碳交通成为全国示范 

  改革开放以来,济源市以全国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区域性试点、创建绿色交通城市为契机,先行先试,大力推行低碳交通建设。积极推行“公交优先、低碳出行”发展战略,使城市公交从无到有,从旧式柴油车发展到现在的油电混合绿色低碳公交车。目前,拥有城市新能源公交车158台,城乡公交营运车辆128台,长途客运营运车辆247余台,城市公交线路、城乡公交线路、长途客运线路91条。2013年以来,交通部门与济源市农商银行合作建成公共自行车站点100个,锁车器2058个,共投放自行车1500辆。同时,运用高科技手段,大力推行“智慧出行”方式,通过发放“一卡通”IC卡、手机刷微信、刷支付宝扫码等方式,满足市民方便、快捷、安全出行,使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得以解决,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公交这种绿色低碳的出行工具。 

  物流发展高科技化 

  立足“互联网+”,建立货运信息平台,推进全国性无车承运人试点。截至2017年,通过平台整合货源29.5万吨,运输货物种类为煤炭、铅粉及大宗货物等,实现交易额2683余万元,整合社会车辆2100台,里程利用率在70%,车辆空载率为30%,有效工作时间18小时,等货时间为2小时,有效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提高承运车辆的经济效益和降低空载现象,促进了节能减排。另外,投资480余万元建成了全省首家地市级监控平台,加快向科技要安全步伐。截止目前,已有6000余台营运车辆安装了动态监控设备,包括全市所有客运车辆、危险品运输车辆、出租车、公交车和重型载货汽,确保了物流运输安全。此外还在60余家客、货运输企业建立了企业监控平台 

  水陆运输衔接更加紧密 

  依托小浪底水库、河口水库等300余平方公里水域大力发展水运事业。目前,我市共4个客运码头,总航运里程75公里,船舶总量51艘,总运力2056客位 

  邮政快递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以提升邮政普遍服务能力为目标,大力加强空白乡镇邮政局(所)建设,着力推进村邮站、“三农”服务站等建设,实现“镇镇设所、村村通邮”,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双向高效、种类丰富、服务便利、覆盖城乡”的邮政物流体系。积极开展邮政物流“农超对接”工作,大力推动实施“百全农业种植合作社”及邮政“示范方”工程,稳步推进邮政社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邮政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大力开展“快递下乡”、快递“三进”工程,乡镇非邮快递网点覆盖率达到80%,末端快递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版权所有@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交通运输局 | 网站标识码:4190010045
电话:0391-6633301 | 邮编:459000 | 信箱:jyjtysj@126.com    举报投诉

豫公网安备41900102410917号

备案号:豫ICP备2022021902号 | 技术支持:九华云(0391-6629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