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以来,市交通运输局组织精干力量,深入我市国省干线公路、高速公路、农村公路、水运等地质灾害易发点进行现场巡查及数据统计,为确保全市道路安全畅通提供详实的数据资料。
我市地域面积193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面积占到88%,水域面积也有300平方公里,受地理环境影响,我市地质灾害发育类型有崩塌、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地裂缝等之多,致使我市大部分道路及全部航道均处于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全市交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战线长、任务重、责任大。
为减少和降低公路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市交通运输局加大了全市交通运输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调研、编制,并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齐抓共管”的交通地质灾害应急工作格局。
一是完善技防措施,将地质灾害防治关口前移,加强隐患路段防护设施建设。针对不同路域环境,采取清理、挂网、喷锚、植物防护、浆砌修复、格构等不同方式,用科技的力量预防地质灾害对道路的影响。
二是及时修复公路病害,在汛期前后,多次对国省干线、农村公路,特别是高边坡、高路堤、临水、临崖、陡坡路段进行全面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实施限期整改。针对不同情况对易滑坡路段采用削坡、卸载、花管施工、柔性网、钢筋网片等方法进行治理,有效防止了公路病害扩大。
三是加强险情预警监测,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联系,密切关注天气情况,通过加强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及桥隧涵病害隐患。特别是恶劣天气情况下,对重点公路沿线、隧道、桥涵、在建工程加强检查,适时对病害灾害与隐患进行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
四是加强应急救援保障,加强救灾队伍建设,成立抢险突击队,并开展应急防治与救灾演练;加大挖掘机、装载机、自卸车、铁锨铁镐、砂石料、编织袋等防汛物资储备,随时为公路抢险救援提供保障。
五是积极开展抢险救灾工作,今年主汛期来临后,我市多次出现强降雨天气,尤其山区道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塌方,部分路段出现了交通阻断。灾情发生后,市交通运输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照“先保通、后完善”的原则,制定灾后自救和恢复通行方案,积极开展应急抢险作业,加快推进塌方清理、水毁路段通行恢复,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影响。